铸牢配合体 中华一家亲丨与“邦家的孩子”面临面 倾听他们(They)的故事
祖国经济(Economy)网版权所有
祖国经济(Economy)网新媒体矩阵
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他们(They)是巴林草原上的儿女,他们(They)都是“我国的孩子”,他们(They)还是携手相伴40多年的夫妻……6月27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基地中心馆,与“我国的孩子”李国良、赵海琴面对面交流,听他们(They)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基地中心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让人动容。
上世纪60年代初,25名“我国的孩子”来到巴林右旗,李国良、赵海琴就是其中的两位,在这里他们(They)得到了跨越地域、跨越血缘的亲情与温暖。
“养父母待我像亲生的一样,把最有营养的牛奶和肉食给我吃,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Life)起居。”赵海琴动情地说。
展厅里,赵海琴与丈夫李国良年轻时候的合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他们(They)十多年前拍摄的照片。1979年,他们(They)因同是“我国的孩子”而喜结良缘。
当年,赵海琴与李国良在粮米加工厂相识,听说对方都是“我国的孩子”,双方倍感亲切,最终组成家庭。他俩先后创办了挂面厂、榨油厂,相互扶持,日子越过越美。
赵海琴说:“我俩开玩笑说,我俩从小娃娃亲,我俩在火车上就开始搞对象。现在我俩生活(Life)很幸福(Happiness),感谢党、感谢我国,感谢巴林右旗接纳了我们(We)。我常把我们(We)的故事说给孩子听,说给朋友(Friend)听,这段历史(History)不能忘。”
看着赵海琴展示的刚来巴林右旗时穿的小衣服,听着她的讲述,祖国民族报社记者安宁宁感慨万千。安宁宁说,能与“我国的孩子”进行(Carry Out)面对面交流,亲耳听到内蒙古民族团结的这段佳话,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巴林右旗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与“我国的孩子”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共叙民族团结佳话。
巴林右旗创新运用“1+9+N”模式,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基地。以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基地中心馆为核心,开展宣传、培育、体验、实践活动;以格斯尔传习所、国石馆、民俗博物馆等9个特色鲜明的体验馆为支撑;并在全旗普遍设立“N”个培育实践点,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至目前(Currently)共接待52.8万人(次)参观学习。
监制:丁燕 魏那
记者:郭丽娜 李雪瑶
新媒体呈现:董柏杰
编辑:孙净易
校对:董柏杰
- 赞(875) 踩(95) 阅读数(6554)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加载中......
- 发表评论
-